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北苑使者

我家奇品世间无 一瓯佳味侵诗梦

 
 
 

日志

 
 
关于我

我不是茶人,但与北苑、北苑茶、北苑茶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我热爱家乡,为弘扬北苑茶文化尽力所能及之力。

也谈宋代茶文化之兴盛  

2013-08-07 21:04:31|  分类: 北苑茶史研究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作者余康发 王 茜 

   摘 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长期使用,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甚至有人提出以茶治国。茶文化的萌芽期在两晋南北朝之际,而唐代则是它正式形成的时期,至宋代进入兴盛期,所以历来有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本文旨在对宋代茶文化兴盛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及其特色作些浅俗的论述,以期读者们对宋代茶文化有个较全面直观的认识。

   关键词:茶文化;宋代;兴盛 

   

    宋人蔡条《铁围山丛谈》中曾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即宋徽宗)时盖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1](P106)从茶艺与茶道精神来讲,一方面它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内容,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加以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宋代进一步向宫廷茶文化和市民茶文化上下两层拓展。从两头补充了唐代茶文化的狭小范围。如果说唐代茶文化注重于精神实质,宋人则把这种精神进一步贯彻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中向纵深发展了。正如余悦教授在《〈茶文化博览〉总序》中所言茶是平凡的物质存在,又是高尚的精神享受,茶是百姓的寻常必需,又是国家的经国大事。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时期。  

  一、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以及人的因素

   从五代到宋辽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转折时期,仅从中原王朝看,封建制度已走过鼎盛开始向下滑坡,但从全国来看,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展崛起,南北民族大融合,这是北方社会向中原看齐和大发展的时期。茶文化正是在这种民族大融合,思想大碰撞中的时代得到发展。

   唐宋之间,我国城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带来一个很大的市民阶层,他们既不是经常调动岗位的文人、官吏、士卒,也不是完全老死乡里的农民,而是活跃在各城镇的商人、工匠、挑夫、贩夫以及为城镇上层服务的各色人等。这些人较之乡民见识广,而比上层社会更重人情友谊,生活在城市中,比邻而居,街市相见,却又不像乡里以血缘、族亲为纽带,他们需要彼此沟通,彼此照应。茶坊便是他们常聚场所。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与当时统治阶级大力提倡茶文化有一定关系。宋朝历代皇帝都有嗜茶之好。中国4000多年的文化史惟有宋代有一位皇帝为茶著书立说,这就是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另一方面,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发达跟一批热心茶文化事业的文人、茶人也是分不开的。从赵佶到大诗人苏东坡共有370多位爱茶人写过有关茶叶的诗词、散文和专著。据统计宋代的茶诗已达千首,大诗人陆游还获得茶状元的雅号。   

  二、精巧绝伦的茶艺和内省的精神

   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这里所说的茶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2](P87)

   1、制茶。制茶是茶艺之关键。宋代的贡茶把茶饼制作的过于精细,表面好看,反失茶的真味,但从艺术角度来看,却是别具一格的创造。宋代贡茶以龙团凤饼为名,又称团茶。宋太宗时期,人们在作团茶的同时,淮南归州、江南荆州等地制茶时蒸青不再研膏,直接烘干,把团茶改制线散茶,这就更加保持了茶叶的香气而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到宋末明初散茶已遍及全国,散茶的出现是中国制茶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它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茶类。

   2、选水、煎水。宋代不但泡茶讲究用泉水,而且要求泉水清轻甘洁,这比唐代更进一步。在《大观茶论》中有这样的说法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3](126)宋人对水的重视与研究从以下两则资料中也可见一斑:烹失于术,虽先雷而赢,未雨而檐,蒸焙以图,造作以经,而泉不香,水不甘,爨之扬之,茗淤茗潭。予少得温氏所著茶说,曾识其水泉之日,有二十焉……”(叶清臣《述煮茶小品》)[4](P121)又有源泉必重,而泉之佳者尤重。余杭徐隐翁曾容,以凤凰山泉较阿姥墩百花泉便不及玉泉,可见之胜炎。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唐庚《斗茶记》)[5(201)

  宋代煎水一般不再用敞口旧釜,而用细颈的瓶。以目辨汤就比较困难,所以蔡襄《茶录》中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谡之蟹眼者,故熟汤也。沉瓶中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6](729)所以,当时人们就有意识地提出了辨别汤候的第二次标准,即凭水的沸腾来辨别汤的适度与否,这在苏轼的茶诗中描写得惟妙惟肖:茶雨以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3、点茶。宋代斗茶所用,这时不再直接将茶入釜烹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北宋蔡襄为邀上宠,特制《茶录》呈上,不但讲究水质、注重汤品还注意到茶盛的冷热点对茶的影响。这篇文章使点茶成为时尚。点茶最精绝者莫过于深具文气艺心的宋徽宗了。他在《大观茶论》中有这样一段叙述:调膏继刻以汤注之,于重筅轻,无粟文蟹目者,谓之静而点。盖击指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印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关,有随汤击指,手筅俱备,粟文泛泛,谓之‘—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而未凝,茶力已改。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7](p262)

   4、斗茶。由于宋代皇帝热衷茶事追求茶之至精至绝,导致了宋代特殊的茶风气,众人皆以能得茶之绝品为荣,使得斗茶成为时尚。斗茶,又称茗茶,它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品质优劣的一种形式。宋微宗在《大观茶论》序中谈到天子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导之玩,莫不辟玉锵金,啜莫咀华较筐策之精,争鉴别裁之。”[8]P94)这是说文士们斗茶的情形。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再现了宋代民间品饮情景和斗茶的习俗。

   以上的茶艺中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宋代由于理学的影响,士人心态普遍内敛,理学在儒学发展中是一个重要阶段,虽有教条,呆滞的趋势,但强调士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内省,对人们自身的理性锻炼十分重视,中国知识分子大多能自珍自重,重视自身品德修养,而要自我修养,茶是最好不过的伴侣,这使许多人常以茶为伴,以便经常保持清醒,所以无论真正的文学家还是一般文人儒者都把以茶入诗当作高雅之事。  

  三、宫廷之茶文化与民间茶文化的兴起

   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的风尚。从宋太祖起历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论》。这时茶文化已成为整个宫廷文化的组成部分,饮茶成为宫廷日常生活内容,考虑全国大事的皇帝、官员,很自然地将之用于朝仪,因此,茶在国家礼仪中被纳入规范。至于祭神灵,宗庙,更为必备之物。黄庭坚《谢送壑源拣茶》诗云:曾思殿东金井栏,甘露荐碗天开颜。宋代还以麦料蒸茶以祀天,保佑丰收。苏辙《复次烟字韵答黄大临庭坚见寄二首》云:大芽春米新秋后,麦粒蒸茶欲祀天。

   宋代宫廷茶文化的另种表现就是上面提到的在朝仪中加进了茶礼。朝廷春秋大宴,皇帝面前要设茶床,皇帝出巡,所过之地赐父老绫袍茶帛。皇帝视察国子监,要对学官、学生赐茶。赵佶作有《子会图》无论从徽宗本身的地位还是这幅画表现的场景、内容都不可能是一般文人闲常茶会。文人以茶为聚会仪式,或朝廷亲自主持文士茶会已是经常行为。在《宋史·礼志》中到处可见行茶之记载。《梦溪笔谈》载,宋代礼部贡院试进士,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旧事也。所坐设位供帐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接待北朝,契丹使臣亦赐茶,契丹使者辞行宴会上有赐茶酒之仪,辞行之日亦设茶床。

   宋代以前,茶文化几乎是上层人物的专利,至于民间,虽然也饮茶,与文化几乎是不沾边的,宋代城市集镇大兴,市民成为一个很大的阶层。当时,汴梁的茶肆,茶坊最多,十分引人注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开封潘楼之东有从行角茶坊,而在封上门外马行街其间坊巷纵横,院落数万各有茶坊酒店。宋代茶肆不仅在大城市十分兴旺,小城镇也比比皆是,小说《水浒传》中有多处反映。最为大家熟悉的便是武大郎隔壁的王婆茶坊。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它的兴起把茶文化从文人化和上层社会推向民间,成为茶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汴京民俗有人迁往新居,左邻右舍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记载: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措动使,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客来则敬茶之礼发展到近代客来敬茶之风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综上所述,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兴盛期,有其现实的政治经济条件,更有人的因素,统治者的提倡,文人的爱好。宋代的茶艺相当精巧。宫廷茶文化和民间茶文化的出现使得茶文化的范围得以拓展。宋代的茶文化是让我们引以为自豪的。

 

       (作者单位: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蔡僚.铁围山丛谈卷6.北京:中华书局1997

   [2]王玲编.中国茶文化.北京:中国书店1992

   [3]宋徽宗.大观茶论.转引自陈彬藩、余悦.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4][5][7]中国国家图书馆编.古代茶道秘本五十种.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

   [6]]蔡襄.茶录.见.丛书集成新编第47册。台北:台湾新文丰1986

   [8][]宋徽宗.大观茶论.转引自朱小明.茶史茶典.台北:台湾世界文物出版社1980

                                                                                   来源:山东文学2009年第九期

                              

                                   使者

 使者

           blog

    点图片即可欣赏

北苑使者 知 。己 随拍 利亞 特辑 湖 时候
[2] [3] 橘绿 橘绿 橘绿 【上】 [3]

者★点此欣赏更多精彩图片★者

本模块引用复制处(可以放到您的博客主页中)

 

 北苑使者

★返回首页 ★博客技巧 ★电脑知识 ★奇闻怪事 ★世界奇迹 ★动态图片 ★北苑茶学 ★知识荟萃 ★精品收藏 ★人生感悟 ★热点话题 ★历史密码 ★精品音画 ★在线书架 ★茶叶常识 ★博客精英 ★在线链接 ★休闲娱乐 ★天下新闻 ★精彩相册 ★健康长寿

 者

 

M


  评论这张
 
阅读(35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